长沙爱晚亭的由来(长沙爱晚亭:一座沉淀历史的古亭)
长沙爱晚亭:一座沉淀历史的古亭
历史沿革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门外的岳麓山脚下,始建于唐朝,历史悠久,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据传,这个地方是一位唐代宰相喜欢听曲赏景之所,命人建亭,名曰\"爱晚亭\"。在唐朝晚期,时任尚书令的李德裕,在此隐居度日,常常赠人自己写的题诗。明代洪武年间,这座亭子被重修,并被列为三峰山风景区的文化景观之一。清代嘉庆十六年,爱晚亭又被彻底改建,并且在亭内雕有嘉庆皇帝御笔所赐的题匾。此后,多次维修和翻新爱晚亭,亭内的建筑风格也逐渐演变,多次的文物保护和修缮,也使得这座古老的亭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文化瑰宝。建筑风格
爱晚亭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寺庙建筑风格,四方形的亭子中央有一座“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南无阿弥陀佛,亭子四周有木制走廊,支撑亭顶,供人休憩。殿内牆壁上悬挂着不同风格的题跋、对联、画像,不仅有《红楼梦》中曹雪芹、余党素等名人的手迹,还有晏殊、张择端、李白、白居易等众多文化名人的诗歌和画像,尤其是晏殊的《踏莎行》,是爱晚亭得名的由来。从建筑上看,爱晚亭倾向于将自然景致和建筑融为一体,既有人文气息,又兼具自然的婉约风光。亭子前后有水池,以把亭子周围的景色映射出来,同时还有二十四孝石刻图片墙,在较长的时间内承载着教化后人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人情景感的故事。亭旁长满了梅花,游人可以品味寒冬中的清香,一派典雅惬意的高雅文化氛围。文化内涵
长沙爱晚亭作为一所古代建筑,源远流长,文化内涵非常的丰富。亭内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将之前历代文人墨客的纪念碑、题诗、石刻等文化遗迹得以保留,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让游人体验到了一种古典情调。爱晚亭园林内有亭台楼阁,书法石刻等文化风光,像是“二十四孝”、“动态人物”石刻、西施变石、智取华山等多个文化景点,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综上,长沙爱晚亭是一所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记和自然风光的古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湖南文化的象徵。作为长沙旅游的一处景点,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前来欣赏,感受古亭所散发的文化气息,相信它会越来越美好,永久地保留下去。
全部评论(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