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组词和拼音和部首(筝琴——传承千年的民乐艺术)
筝琴——传承千年的民乐艺术
筝(zhēng)器乐在古代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广泛流传于我国南北各地乃至东南亚地区。自唐宋时期以来,筝琴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下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筝琴这一具有民间色彩的乐器。
一、筝琴的构造
筝琴分为古筝和现代筝两类。古筝属于在桥面上按音列方式演奏的弹拨乐器,在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广泛使用,在民间音乐中多被用于演奏悲烈的古曲。而现代筝则是改良后的筝,比古筝音量更大、音色更显透明。筝琴有着固定选料的特点:筝门是用射干木、夹竹桃或红木等材料制作,筝弓则是用紫砂、象牙或金属制成,其次则是筝柱、筝轴、筝床、琴身等组成。其中,最耗时、技术含量最高的是选材、仿制、饰刻琴面等过程,可谓是一门高超的细木工艺。
二、筝琴的演奏技巧
筝乐曲主要有两种演奏方法:弹和拨。弹分为单弹和双弹。单弹,即用右手五指弹奏,并配合左手的半按、整按。双弹,是用两只滑石擘拨,音量较弱,常出现在少数民族音乐中。拨则是用三根缠线的竹棍拨弦,音响度大,因此在配乐中应用广泛。演奏时还可以模拟人声、板鼓、铜鼓等声音,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筝琴音色婉转、轻柔、清丽、悠扬,是经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表现中国音乐特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筝琴的流传与发展
自康熙年间起,俞秀松引进筝琴教学,从而形成了梨园琴派和皇家乐班,开启了筝琴演奏的黄金时代。到了19世纪初期,筝琴开始涉足乡野,广泛流传于南方农村,丰富了专业音乐之外的民间艺术生活,成为了农村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代,随着全球文化和交流的日益繁荣,筝琴也在逐步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民乐文化的一名代言人。同时,筝琴的演奏技法、曲目编排、表演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
筝琴的历史悠久,其音乐艺术也在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筝琴的演奏艺术、创作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这种独特的根植于民间深处的音乐文化传统以及演奏所体现的艺术内涵,值得我们去继承、挖掘和发扬。